深澳快訊
活動照片
文件檔案
深澳電影院
學校法規
線上教材
登入
112年新生入學專區
新生入學資訊
學校簡介
校史沿革
深澳一甲子
深澳校歌
交通路線
行政單位
校長室
教務處
學務處
總務處
班級網頁
幼兒園
補校(夜間部)
人事室
會計室
深澳快捷列
課程計畫
深澳行事曆
深澳臉書
深澳英語村
深澳影音
深澳圖書共讀站
線上教學專區
線上課程登入說明
線上學習平台資訊
School+資訊
自主學習課程
資訊專區
樂學卡遺失處理
資安管理
遠距教學資訊安全指引
校園網路規範
全民資安素養自我評量
家庭教育專區
家庭教育網
宣導專區
班班有網路 生生用平板
基隆市本土語掃墓防疫宣導影片
經濟犯罪預防宣導
空氣品質監測
戶外教育資源平台
公視兒少教育資源網
校園流感疫苗電子化系統(CIVS)
交通安全一起來
防止數位性別暴力
深澳國小性別平等教育宣導
深澳性別平等教育網頁
政風專區
校史沿革
『深澳坑』位於信義區的「孝岡里」、「孝深里」、「孝賢里」、「孝德里」,
地處基隆市的東方丘陵上。東至深澳坑路、調和街口與中正區為界。南與台北縣
瑞芳鎮交界。西至美的世界。北至新豐街與中正區為界。
『深澳坑』地名的由來:基隆多山,平地奇少,所謂平原大抵係河埔、漧湖、坑
谷。而深澳坑的地名是依地形命名而來,其中深澳坑的「坑」就是意指坑谷平
原,可供耕種或建築聚落之谷地。
『深澳坑』:清代原是由「深澳坑口」、「深澳坑」、「槓子寮」三者組
成。深澳坑口:亦稱「五坑口」,是昔日運媒至深澳發電廠必經之路,如今亦是
通往瑞芳即進入中正區砂子里必經之路。基瑞公路沿山勢而築,穿越其中。槓子
寮:「槓子」原自於凱達格蘭平埔族語的「陷阱」音譯而來,「寮」是後來漢人
所加。槓子寮,位於深澳坑的西方,其西北山區曾有清代小砲台-「槓子寮砲
台」。
由於早期礦業的興盛,大量人口移入。煤礦業輝煌時期,為全省礦場最多的
地區,居民多以採煤為生活,外地搬入採礦亦不計其數。而本地區公車站牌名稱
亦沿用過去礦區命名,如:槓子寮(美的世界)、水車坑、圓窗坑、竿林坑、福
美坑、源坑、三坑、五坑、六坑等等可見其煤礦及人口之多。當初以福美煤礦最
著名。礦業沒落後,人口大量外流,本區一度成為老舊社區,但巿區發展飽和
後,本區又漸漸成為都市外圍的重要住宅區,一時流失的人口突然又回流,人口
暴增。
深澳國民小學位於基隆市信義區深澳坑路111號,為深澳坑地區中心位置,日治
時期設有私塾,光復後改為信義國校之分班,其後為分校,於民國四十年八月一
日(西元一九五一年)奉准獨立設校,迄今建校已六十餘年。
學校校園早期頗為完整,後因礦業沒落,經濟型態改變,加以深澳坑路拓
寛,校園緊縮,以至現今校園地形特殊,校舍均依山建築,形成階梯式,活動空
間不足,校務發展受地形限制,增添諸多困難。幸政府重視國民教育發展,補助
經費,本校受惠良多。近年來政府重視市政建設平衡城鄉地區均衡發展,學區附
近新興大型住宅興建,且交通便利,近年居民大量遷入。且本校教職員工努力下
教育績效獲外界肯定因而學生數驟增。學校規模已由小型規模,變為中型規模,
原有教室間數不足,室外活動空間更為不足,校區內動線不佳,空間擁擠,已非
具富教育改革優質教學環境之條件,雖因應學生增加,將各種可暫時利用空間均
改裝成教學用,另學區範圍調整,四個里劃分兩個里給鄰校,但仍嫌不足。
貳、新校籌備
校地空間,校舍不敷需求,原民國八十一年五月編定之「基隆市深澳國民小
學校務法展計劃」經歷任校長與同仁修訂,乃有另覓校地成立分班,分校或遷校
之遠景。奉基隆市政府教育局准予民國八十七年開始辦理遷建校,撥用國有地六
筆,協議價構私有地五筆,遷建校用地,總面積為原校址之數倍多,將可供因應
執行教育改革,營造理想學園之階段需求。民國九十二年完成遷建校前置作業委
託技術服務後,基於專才專用原則,遷建校工程委由工務局公有建築課代辦,民
國九十四年完成細部設計,民國九十五年底完成實體工程招標。
新校區距本校五百公尺內,為原隆勝汽車駕訓班址,地形生態良好,地址為
深澳坑路57號,位於本校之西北方向,面積約21132.84平方公尺,據深澳坑路
東西向連外道路200公尺,將有都市計劃道路銜接。
社區概況:社區民風淳樸,治安頗佳,新近大量興建之集合式大型住宅,招
商引進不少外來人口,以台北縣瑞芳地區較多,家長頗重視教育,與學校互動良
好。社區近年來無天然災害,如土石流、地震(不在斷層帶)自然生態良好,青山
綠水極整齊之塋墳、山林坐落其間,附近有槓子寮砲台之古蹟,及天外天垃圾
場,居民以從事工,商及自由業、農為多。
(一)、設計理念
對於深澳坑居民來說,煤礦早就是一個不可磨滅的記憶,運煤的台車、黝黑的坑
道、高架的運煤過路鐡橋等皆是在地人自豪的印象,因此設計初期以「歷史的紋
理、記憶的軌跡」為名,透過類台車的配置及鐡吊橋的動線塑造有別於其他校園
的本土人文小學。
(二)、設計構想
一、生活化:讓校園成為每一個人都可以學習的場所。
1. 針對不同屬性的學習者提供適當的學習空間。
2. 因應未來網路社會的校園學習環境。
3. 空間的家庭化與彈性使用。
4. 温暖、舒適的室內外環境,鼓勵心靈接觸與情感交流。
5. 整個校園都是遊戲與學習的空間。
二、教育化:充分發揮校園所在環境的特性,成為教學的資源與學校特色。
1. 生態平衡的校園。
2. 積極運用地理、人文等環境資產成為學校的特色。
3. 營建可供作學習及景觀地標之核心設施。
4. 永續發展的綠色校園環境。
三、社區化:學校應對社區開放,是義務性的社區文化中心。
1. 是社區民眾的生活場所。
2. 社區成為學校經營的後盾。
3. 學校是提升社區生活品質的先鋒。
(三)、遷建校目標
1.擴增活動空間,培育愛與快樂國民。
2.發揮教育效果,執行教育改革理想。
3.推展適性教育,落實小班教學精神。
4.增進群體意識,協助促進社區發展。
5.精緻校園規劃,營造優質學習環境。
6.卓越教育資源,提供學校社區共享。
7.兼重傳統現代,涵詠全人情操師生。
8.圓融科技自然,建構終身學習社區。